为期六天的沉浸式学习,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与灵魂触动。从“人工天河”红旗渠的悬崖绝壁,到兰考大地上焦书记亲手栽下的泡桐树,再到“扁担精神”“谷文昌精神”的动人事迹,我的心情由最初的满怀期待,到面对历史现场的深深震撼,最终转化为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滂湃的奋斗激情。
作为财务处负责人,我深刻认识到,本次收获的精神财富,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感动和感慨的层面,必须将其内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,外化为管好学校“钱袋子”、赋能事业“大发展”的务实行动。财务部门是学校资源配置的枢纽、风险防控的闸门、运行效益的“晴雨表”,责任重大。
下面,我紧扣财务核心职责,结合本次学习的感悟,向各位领导、同仁汇报三点心得体会,不妥之处,恳请各位批评指正:
一、将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”深度融入预算编制,破解资源发展瓶颈。
面对“双高校”建设与新校区拓展的双重攻坚任务,资源需求巨大与供给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。财务工作绝不能陷入“等、靠、要”的被动局面,必须要发扬当年林县人民“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”的拼搏精神,精打细算、深挖潜力,向管理要效益。在预算编制中,更紧密对接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,科学研判轻重缓急,强化“零基预算”理念,大力压减非刚性、非重点、低效无效的一般性支出,把有限的资金精准配置到内涵发展、专业建设、人才引育、条件改善等关键领域,以“铁算盘”的硬功夫,保障教育事业行稳致远。发扬艰苦创业精神,不仅要节流,更要积极开源。财务处将协同相关部门,主动谋划,积极财政资金,同时加强各类资金跨类别、跨年度统筹调度能力,打破资金壁垒,提升整体资金使用效率,以及抗风险能力,为学校发展构筑更坚实的财力保障。
二、将“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全面注入内控体系,构建协同监督格局。
红旗渠是万众一心的丰碑,焦裕禄是心系群众的典范。财务工作牵涉全局,必须打破部门壁垒,构建“大财务”格局。要强化内控体系的协同性,推动财务、审计、纪检、巡察与业务部门的紧密联动,信息共享,形成监督合力。财务人员更要发扬焦裕禄同志“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”的奉献精神,以及谷文昌同志“心中有党、心中有民、心中有责、心中有戒”的担当精神。持续加强财经法规、内控制度和职业道德培训,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风险意识,锻造一支政治强、业务精、作风硬的财务“铁军”,切实当好财经纪律的“忠诚卫士”和资金安全的“坚强堡垒”。确保每一分建设资金、每一笔办学经费都流向明确、使用规范、效益可见,经得起审计、巡察和师生的检验,为学校发展营造风清气正、规范高效、协同顺畅的财经生态环境。
三、将“科学求实、迎难而上”精准赋能绩效管理,提升资源投入效能。
学习红旗渠建设中“土专家”的实践智慧,以及焦裕禄同志“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”的求实作风。面对新校区巨额投入和“双高校”建设的高标准要求,财务管理必须告别粗放的“大水漫灌”,转向更加注重产出和效益的“精准滴灌”。要全面深化预算绩效管理,将绩效管理的理念和方法,深度融入项目申报、立项、采购、施工、验收的全过程。建立科学、量化、可追溯的绩效指标体系,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,做到“花钱必问效、无效必问责”。探索运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提升财务分析的洞察力和决策支撑,助力学校领导层进行更科学、更精准的战略决策和资源配置。以绩效目标为“导航仪”,动态优化资源配置,及时调整投入方向,确保重大项目成本可控、效益可期、风险可防,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、花出高效益、花出高质量发展的竞争力。
征途漫漫,重任在肩。“双高校”建设、新校区建设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战,也是对财务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一次大考。财务处全体同仁将以本次红色之旅为新的起点,将红旗渠精神、焦裕禄精神等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转化为攻坚克难、履职尽责的强大动能,积极主动作为,勇于担当奉献,以更精细的预算管理、更严密的内控监督、更科学的绩效引领,全力保障学校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,为实现高质量、内涵式发展贡献坚实的财务力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