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红旗漫卷西风,今日长缨在手,何时缚住苍龙。”毛主席在《清平乐・六盘山》中的豪迈诗句,好似高校学生工作者的生动注脚。这里的“红旗”是立德树人的职业精神,“长缨”是守正创新的管理方法,需驯服的“苍龙”,则是当代青年学生成长中的思想困惑与发展难题。站在红旗渠畔回望,这条由林县人民用血汗铸就的“人工天河”,凝结的是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精神,是历史丰碑,也是行动指南。校党委组织的红旗渠培训,是寻根之旅、是灵魂洗礼,恰如朱熹《观书有感》有云:“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”,让我深刻领悟:“源”是教育者的初心,“渠”是我们立德树人的使命。结合学生工作实际,我有三点深入思考。
一、以“自力更生”为魂,夯实学生工作的内生动力
红旗渠修建时,林县人民面对“十年九旱”绝境,不依赖外援、不等待救济,用钢钎铁锤劈开太行山,靠的是“不等、不靠、不怨”的主动担当。这种精神映射到学生工作中,核心是构建“队伍强能力、学生强主体”的双驱动格局。在学工队伍建设上,需打破“经验依赖”,建立系统化能力提升机制。当前学生群体思想多元、需求多样,学业压力、就业焦虑、心理困惑交织,仅靠传统管理模式和个体经验难以应对挑战。我们要像林县人民探索“炮震法”、“悬空作业法”般,推动学工队伍从“事务执行者”向“战略谋划者”、“成长引导者”转型:一方面搭建“学工能力提升工程”,通过专题研修、跨校交流、案例复盘,强化队伍思想政治引领、危机处置与系统谋划能力;另一方面建立“学工智库”,整合多学科专业资源,为队伍提供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导,确保学管工作紧跟时代、贴合学生需求。在学生成长引导上,激活学生主体意识,变“被动管理”为“主动成长”。红旗渠修建中,青年突击队主动承担艰险任务,诠释“自己的路自己走”。学工系统依托校长助理团、宿管会、学生会等学生组织,聚焦服务职能,引导学生在校园治理、活动策划中提升责任意识;让学生在互助协作、实践探索中突破成长瓶颈,理解“幸福是奋斗出来的”,实现从“要我成长”到“我要成长”的转变。
二、以“艰苦创业”为要,激活学生工作的创新活力
红旗渠十年修建历程中,修渠者住山洞、吃野菜,在寒冬腊月凿冰施工,用“重新安排林县河山”的豪情改写命运。这种“在困境中找突破、在常规中谋创新”的精神,也是学工系统破解育人难题、提升育人效能的关键。面对传统学生工作中“部门壁垒、资源分散、服务滞后”的痛点,我们需以“系统思维”打破路径依赖,构建“资源聚合、服务下沉”的育人体系。过去部分学管工作存在“重管理轻服务”“重说教轻引导” 的倾向,如同修渠只沿用“土法挖沟”,难以形成育人合力。我们以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建设为突破口,推动教务、心理、就业、后勤等资源进驻宿舍园区,将“办公室”变为“服务站”,将“8小时服务”延伸为“24小时响应”,实现“学生在哪里,服务就到哪里”。这一实践恰似红旗渠“盘阳城隧洞”的开凿,虽需打破部门壁垒、协调多方资源,却让育人资源直接触达学生需求端,让“育人之水”精准滴灌。在方法创新上,我们将紧扣时代脉搏,推动育人载体数字化、个性化升级。互联网时代下,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、思维方式、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,传统“单向灌输”的教育模式已难奏效。我们一方面搭建“新媒体育人矩阵”,通过微信公众号、抖音、B站等平台,用微视频、情景剧、访谈等形式,将红旗渠精神、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中,实现“思想引领润物无声”;另一方面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“学生成长画像”,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、活动参与、心理状态等信息,精准匹配学业指导、职业规划、心理辅导等服务,让育人工作从“大水漫灌”转向“精准滴灌”,切实提升育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。
三、以“团结协作”为基,凝聚学生工作的协同合力
红旗渠的建成是全县人民的“大合唱”——农民捐粮、工匠献技、妇女送水,人人参与。这种“上下一心、协同发力”的精神,是“三全育人”体系的核心。学管工作作为育人枢纽,需打破“单打独斗”,构建“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”的协同格局。在校内协同上,推动“学工+”跨界融合,联纵教务、后勤、二级学院等部门,围绕学生成长难题协同施策,让专业课教师在课堂融入思政元素,传递红旗渠精神中的工匠精神;让后勤师傅、宿管阿姨当“生活导师”,传递劳动精神与感恩教育;让双创中心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,实现“思政课程”与“课程思政”同频共振,“管理服务”与“价值引领”同向发力。在校社协同上,拓宽 “育人水源”,构建开放型育人体系。红旗渠水源跨晋冀两省,学管工作“活水”也应来自社会。我们要与地方政府共建“政校企实践育人基地”,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治理、非遗保护、乡村振兴,让学生理解“国之大者”;与优质企业搭建“产学研合作平台”,推动学生参与研发、实习,提升专业能力与职业精神;与家庭建立“家校协同育人机制”,通过线上家长会、家庭教育指导,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育观念,形成“学校引导、家庭配合、社会支持”的育人合力。
“路漫漫其修远兮”,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任重道远。未来,我将以初心为源、使命为渠,坚守职业精神、创新工作方法、勇担育人使命,努力解决学生成长难题,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能担当、肯实干的年轻人,为民族复兴事业添砖加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