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领导、同事们:
大家好!本次“弘扬红旗渠精神,汇聚干事创业新动能”专题培训班,让我在行走中感悟初心,在学习中砥砺担当。从高书记开班仪式上“为何来、学什么、怎么干”的深刻嘱托,到红旗渠畔的实地教学,再到殷墟博物馆的延伸学习,每一处足迹都印刻着精神的力量,每一次现场教学都指引着行动的方向。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,我深刻体会到:红旗渠精神不是历史的回响,而是当下我们破解学生工作难题、推动育人事业发展的“金钥匙”。
一、在精神溯源中锚定育人初心,把准学生工作“方向盘”
站在红旗渠纪念馆前,那298级台阶先给了我一场特殊的“体验”。攀登时,汗水浸湿衣背,双腿渐感沉重,喘息间甚至会想:为何要以这样一段费力的路作为起点?但当踏上最后一级台阶,转身回望来时路,再步入馆内,透过那些承载着岁月的展品回望先辈们“一锤一钎凿太行”的壮举,所有疲惫都化为深刻的精神洗礼,这份精神的力量,终将化作我攻坚克难的底气。红旗渠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的十六字精神,也让我对“培养什么人、怎样培养人、为谁培养人”有了更清醒的认知。
学生管理工作的本质,正是为学生成长“修渠引水”。人文艺术学院现有在校生1092人,他们的思想困惑如同“悬崖峭壁”,成长需求恰似“旱地渴望”。高书记强调“来红旗渠要学迎难而上的担当”,这担当体现在林县人民“重新安排林县河山”的决心,更应转化为我们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的执着。在日常工作中,我们既要像修建红旗渠那样精准施策——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建立“思想引导-学业帮扶-生涯规划”三维体系,也要像守护渠水那样久久为功,用真心换真心,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正确的航道上前行。
二、在对标先进中锤炼过硬作风,锻造学生工作“先锋队”
从桃花洞村的“天路”,到供销社人“一根扁担挑出为民情”的坚守,再到古文昌“上战秃头山、下战飞沙滩”的实干担当,这些鲜活案例都在诠释:优良作风是干事创业的基石。
学生工作直面学生急难愁盼,更需以作风攻坚克难。结合培训所学,我想应该从几个方面展开行动:一是推行“一线工作法”,每周深入宿舍、教室、实训室不少于3次,把问题解决在学生呼声响起之前;二是建立“首问负责+闭环落实”机制,对学生诉求实行“接收-处置-反馈-回访”全流程跟踪;三是打造“学生党员先锋岗”,借鉴青年洞建设中党员带头的经验,组织学生党员先锋队,让“吃苦在前、冲锋在先”成为青春底色。
三、在学用转化中勇担时代使命,汇聚干事创业“新动能”
学习的最终目的是“怎么干”,红旗渠的修建,靠的是“敢教日月换新天”的闯劲;我们推动学校事业发展,更需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具体举措。
立足学生管理岗位,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三篇文章:一是以“创新”破解难题,借鉴红旗渠“削壁穿洞”的智慧,针对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求,把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活动及社会实践,让管理服务更贴近职业教育特色;二是以“团结”凝聚合力,像林县人民“万人一条心”那样,加强各班级、团支部、宿舍联动,打通服务学生“最后一公里”;三是以“奉献”诠释担当,学习扁担精神中“一分钱掰成两半花”的朴素作风,把有限资源用在学生成长关键处,今年秋季将重点推进“困难生精准帮扶计划”,通过勤工助学岗位扩容、心理疏导专项行动,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感受到学校的温暖。
红旗渠是“人工天河”,更是精神高地。作为学生成长的“引路人”,唯有把红旗渠精神融入血脉,把优良作风落到实处,才能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,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。我将以此次培训为起点,用实干书写答卷,用担当续写荣光,为学校双高建设,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。
谢谢大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