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科级干部,我有幸参加了此次“弘扬红旗渠精神 汇聚干事创业新动能”专题培训班。从高书记“为什么来兰考和红旗渠、来了学什么、学完回去怎么干”的深刻动员,到纪录片《红旗渠》中“劈山引水”的震撼画面;从红飘带、水长城的实地感悟,到桃园谷致富路的鲜活实践;从扁担精神纪念馆中供销社人的坚守,到谷文昌事迹展馆里“绿化东山”的执着,再到殷墟博物馆中甲骨文的千年智慧……这一路的学习与思考,让我深刻认识到:红旗渠精神不仅是历史的丰碑,更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攻坚克难、干事创业的“动力源”。下面结合工作实际,谈三点体会。
一、坚持党的领导:把稳“政治方向盘”,筑牢干事创业根基
红旗渠的奇迹始于林县县委“引漳入林”的果敢决策,成于十万党员群众“党旗所指、行动所向”的坚定执行。这深刻启发我:一是强化政治引领。始终将党的教育方针贯穿马院工作全过程,把高书记“三问”要求转化为落实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的具体行动,确保思政课改革、理论研究与党中央同频共振。二是筑牢组织堡垒。学习红旗渠建设“支部建在工段上”的经验,在党支部书记带领下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省级样板党支部建设,打造“党员先锋岗”,在课程攻坚、学生服务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。三是传承红色基因。将殷墟甲骨文“文明根脉”、红旗渠“奋斗史诗”、谷文昌“公仆情怀”融入《财经思政》课程,开发“太行山上的党旗”微党课,培育学生听党话、跟党走的政治自觉。
二、将“自力更生,艰苦创业”的志气,转化为攻坚克难的行动力
红旗渠是林县人民在无技术、无设备、缺资金的绝境中,“重新安排河山”的奇迹。它启示我们,发展之路上,最大的资源是人的志气!一是聚焦难题“主动战”。针对思政课吸引力不足、科研转化薄弱等痛点,发扬“蚂蚁啃骨头”精神,集中力量攻关思政课改革与创新等项目,把“硬骨头”啃出成效。二是敢闯新路“破常规”。跳出“等文件、靠经验”思维,探索“行走的思政课”。鼓励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企业、乡村,把财经课堂开到田间地头,打造具有陕财特色的育人品牌。
三、将“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的情怀,转化为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
红旗渠的壮丽史诗,源于30 万林县人民众志成城、携手奋进的磅礴力量。扁担精神所彰显的,是供销社人“宁肯磨断腰,不让群众等”的无私赤诚。作为科级干部,我们既是育人链条上紧密衔接的“螺丝钉”,更是协同攻坚、推动发展的“黏合剂”。必须将这份团结奉献的深厚情怀,深深熔铸于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之中,在管理服务一线彰显担当。一是构建协同育人。在学院领导的统筹引领下,积极协同各二级学院、各部门,打破壁垒、整合资源,构建全方位、多层次的育人矩阵。二是推行成长导师。鼓励教师主动走出教室、走进学生生活。每位导师定期与学生开展谈心谈话,了解学生的学习困惑、生活难题和心理状态,让育人温度穿透课堂围墙,温暖每一位学生的心灵。三是秉持无私奉献。对标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精神境界和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历史担当,以无私奉献的精神点亮青年学生“信马行马”的人生航标。
通过学习感悟,我深刻地认识到红旗渠是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丰碑,更是鞭策党员干部前行的号角。作为党员干部,要时刻以党的旗帜引领航向把红旗渠之行所学所悟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在攻坚克难中显担当,在服务师生中强作风,在久久为功中铸情怀,才能真正汇聚起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“微能量”,进而凝聚成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