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,站在“两个大局”交织的历史节点,学校的提出的“国际化办学”战略,既是对教育强国战略的回应,更是对“如何在全球坐标系中讲好中国教育故事”的思考。当我深入学习红旗渠精神——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时,忽然意识到:这股流淌在太行山岩中的精神力量,恰能为我们的国际化办学之路注入“根”与“魂”。
一、从“引漳入林”到“引智入校”:以“自力更生”突破国际化办学瓶颈
红旗渠的故事里,最震撼我的是“没有机器自己造、没有技术自己学”的志气。当年林县人用铁锤钢钎凿穿太行,靠的不是“等靠要”,而是“自己的骨头长肉”的硬气。真正的国际化,从来不是“成为别人”,而是“用国际语言讲好中国故事”。2019年我校开始国际化工作,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,程院长谋划督导,2019年组建国际处,3年疫情期间,仍砥砺前行,终于在2023年全北学院获批,2024年成立国际教育学院,2025年省教育厅成功获批中哈秦岭工坊。这让我深刻体会到:国际化办学的“根”在中国大地,同时扎深陕财自身特色,自力更生才能在各种竞争中站稳脚跟。
二、从“劈山修渠”到“攻坚克难”:以“艰苦创业”锻造国际化办学韧性
红旗渠工程历时十年,削平1250座山头,架设152座渡槽,用双手在悬崖上“抠”出一条“人工天河”。这种“战天斗地”的艰苦创业精神,在今天的国际化办学中同样珍贵。
我们推进双高建设,面临资源有限的困境:学院基础设备不足、资金有限,师资队伍国际化意识较弱,但没有条件,就创造条件—加盖教学楼8楼,部分作为全北学院教学场地,为学生改造全北学院宿舍,为留学生改造宿舍和厨房等,困难像太行山的岩石,越坚硬,凿出的成果越闪亮;挑战像红旗渠的水,越湍急,激发的斗志越昂扬。
三、从“万人会战”到“全球协同”:以“团结协作”拓展国际化办学格局
红旗渠的建成,是30万林县人“全县一盘棋”的结果——党员干部带头打眼放炮,妇女儿童挑土运石,技术人员驻守工地……这种“上下一条心、干群一股劲”的团结协作,恰恰是国际化办学最需要的“软实力”。
国际化办学早已不是“关起门来办学校”,而是“打开门来建生态”。我们与全北大学共建全北学院,与哈萨克斯坦共建秦岭工坊,招收泰国留学生等,都是把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理念融入办学实践——既讲“国际规则”,更讲“中国智慧”;既尊重文化差异,更凝聚价值共识。真正的国际化,是让不同文明在交流中“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”,而团结协作正是连接这些文明的桥梁。
四、从“无私奉献”到“育人使命”:以“家国情怀”锚定国际化办学初心
红旗渠的建设者们,住山洞、睡崖底,却把最好的粮食送给群众,把最险的工段留给自己。这种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的奉献精神,最终化作“重新安排林县河山”的伟业。而我们的国际化办学,终极目标是什么?不是培养“世界公民”的标签,而是培育“中国心、世界眼”的时代新人——他们既要有“平视世界”的自信,更要有“兼济天下”的担当。国际化办学的最高境界,是让学生从“了解世界”走向“改变世界”,让中国教育的“软实力”成为民族复兴的“硬支撑”。
各位同仁,红旗渠水淌了60年,依然滋养着林州的土地;红旗渠精神历经岁月洗礼,愈发彰显出跨越时空的力量。今天的我们,站在教育强国的新起点,更需要把这种精神融入国际化办学的血脉——以自力更生筑牢根基,以艰苦创业突破瓶颈,以团结协作拓展格局,以无私奉献锚定初心。
最后,我想用红旗渠纪念馆里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:“奇迹,是干出来的;未来,是拼出来的!”让我们携手并肩,用红旗渠精神点燃我校国际化办学的“新动能”,为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舞台贡献陕财力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