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我有幸参加了“弘扬红旗渠精神凝聚干事创业新动能”专题培训班,通过为期六天的系统学习、现场教学与专题研讨,我的思想受到深刻洗礼,精神得到极大振奋。我深刻认识到,唯有将这些穿越时代的精神养分化作 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的生动实践,融入双高建设的攻坚战场,嵌入党建双创的深耕细作,转化为推动学院发展的实际行动,方能在交出无愧于使命的答卷。
一、寻根铸魂:在精神坐标中夯实思想根基
“寻根力学,要把精神养分转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”,这一深刻指引为本次培训锚定了思想坐标。当站在红旗渠青年洞前,凝视着“一锤一钎一双手”凿出的1500公里人工天河,杨贵书记带领林县人民“劈开太行穿山来”的壮阔历程,生动诠释了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”的精神内核。这种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,而是穿越六十载风雨依然滚烫的初心——面对“十年九旱”十的绝境,共产党人用“敢教日月换新天”的担当,把“不可能”变成了“一定能”。
在谷文昌生平事迹展馆,“上战秃头山,下战飞沙滩”的誓言与“不带私心搞革命,一心一意为人民”的承诺相互映照。这位始终牢记“心中有党、心中有民、心中有责、心中有戒”的县委书记,用14年荒岛变绿洲的坚守,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“心系群众”。焦裕禄同志在兰考种下的那棵焦桐,如今已亭亭如盖,它见证着“亲民爱民、科学求实”的作风如何在盐碱地上生长出希望。而石板岩供销社“一根扁担挑江山”的故事,则让“艰苦创业、一心为民”的朴素情怀变得可触可感。
这些精神谱系虽诞生于不同场景,却共同构筑起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:迎难而上的担当,是红旗渠建设者在悬崖峭壁上写下的“战太行”史诗;团结协作的格局,是300名青年突击队员“宁愿前进一步死,决不后退半步生”的生死与共;心系群众的情怀,是谷文昌 “让群众有饭吃、有衣穿”的朴素追求。这些精神既是思想灯塔,更是行动指南——我们推进党建双创、强化支部建设、服务双高建设,最终要回答的,不正是“培养什么人、怎样培养人、为谁培养人”的根本问题吗?
二、对标自省:以精神明镜检视发展短板
学习的目的在于“凝聚共识,要把思想的震动转化为想干事、能干事、干成事、不出事的行动自觉”,这一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实践方向。对照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内涵,我们在专业建设、队伍锻造、人才培养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,尤其在双高建设攻坚、党建双创深化、支部建设提质等领域,亟需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直面问题。
(一)专业建设:“等靠要”思想制约双高突破
面对会计数字化转型浪潮和双高建设中“打造高水平专业群”的要求,我们常陷入“等政策、靠投入、要资源”的被动局面。例如,在传统会计、财税等专业向数智化转型过程中,过多强调硬件不足、师资薄弱,而主动整合企业资源、自主研发课程模块的动力不足。部分教师面对数智化转型带来的教学挑战时,存在畏难情绪:新技能学习积极性不高,反观红旗渠建设者“无资金、无技术、无设备”却敢劈开太行山的勇气,我们更应立足现有条件,主动探索校企共建“智能财务共享中心”、自主开发虚拟仿真实训项目,通过“老带新”“强带弱”机制,共同突破在线课程开发、产教融合项目申报等难点。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转型的参与者、推动者,最终实现从“知识守成者”到“数智化育人先锋”的蜕变。将“等资源”变为“造资源”。
(二)支部建设:战斗堡垒作用与双创标准存在差距
部分党支部存在“重形式轻实效”的问题:“三会一课”内容与专业建设结合不紧,主题党日活动仍停留在“参观学习”层面,未能像红旗渠建设中“支部建在工地上”那样实现“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”。12个支部发展参差不齐,个别支部党建品牌特色不鲜明、育人实效不突出,这与党建双创“打造可复制样板”的要求形成反差。部分教师党支部书记“双带头人”作用发挥不充分,在带领团队攻克双高建设难题时统筹力不足,在项目申报、标志性成果的实现过程中,未能有效凝聚专业教师力量。这些问题暴露出我们在支部建设中还缺乏“团结协作”的系统思维,也使得各支部发展难以均衡,与国家级标杆院系的建设要求还有差距。
(三)学生培养:“以生为本”的深度实践仍有差距
“心系群众的情怀”这一精神内核,落实到教育工作中就是要解决好“培养什么人”的根本问题。当前我院人才培养存在 “重知识灌输、轻需求适配”的结构性矛盾,集中体现在三个维度:专升本学生因缺乏科学规划陷入“升学不成、就业乏力”的困境;实习管理粗放导致学生“实践经历丰富但核心能力薄弱”;会计初级资格考试通过率偏低反映出职业指导的滞后。这些问题的根源,正是焦裕禄同志所警惕的“脱离群众、脱离实际”——我们没有真正站在学生立场构建“升学-就业-考证”的动态适配体系,与双高建设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”的目标存在偏差。“要把信念转化为发展思路”的实践要求启示我们:学生工作必须从“大水漫灌”转向“精准滴灌”,建立覆盖全周期的生涯发展指导机制。
(四)社会服务:产教融合的“最后一公里”尚未打通
产教融合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路径,然而当前我院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多停留在“挂牌式”实习基地层面,这种浅层合作难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实际运营中,无法实现“在实践中学习、在学习中实践”的培养目标,与双高建设“深化产教融合”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。对比新双高的要求,对应会计学院7200余名学生的体量,目前的产教融合无论是从合作的深度、广度和覆盖面上都还有很大的不足。“要让精神成为实干引擎”的深刻指引启示我们,产教融合不能流于形式,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,依托支部建设组建“党建+专家服务团”,将企业真实需求转化为实践教学项目,让学生在服务地方发展的过程中提升专业素养,真正实现“育人链”与“产业链”的深度融合,培养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。
三、实干践行:用精神火种点燃发展引擎
高书记在结业式上倡导的“锚定前行,让精神成为领航灯塔、实干引擎、发展源泉”,为我们指明了奋斗方向。结合会计学院实际,我们将从四个维度把红旗渠精神转化为双高建设、党建双创和支部建设的具体实践:
(一)以“迎难而上”的担当破解双高建设瓶颈
紧扣双高建设“打造高水平专业群”核心目标,建立“指标分解—支部领办—党员攻坚”责任体系:将专业群建设核心指标细化为课程开发、实训基地建设等若干个党员责任岗,组建跨支部攻坚专班,实现“一项指标由一个支部主抓、一个党员骨干牵头”。聚焦区域数字经济发展需求,以“五金”建设为抓手推动专业数智化转型。通过这种“指标到岗、责任到人、实绩到支部”的机制,彻底打破“等政策倾斜、靠资源投入”的惯性思维,让红旗渠建设者“劈开太行”的闯劲转化为专业转型的实际成效。
(二)以“团结协作”的格局深化党建双创实践
正如红旗渠建设中“干部能搬石头,群众就能搬山头”,首先,领导班子、支部书记要带头承担最难的任务。同时,我们更要明白,红旗渠的建成,是全县人民团结协作的结晶。我们将以“传帮带”机制为抓手,打造协同奋进的教师团队。实施“青蓝工程”,发挥名师工作室和国家级创新团队示范带动作用,由资深教授担任导师,与青年教师结对子,从教学方法、科研选题、师德师风等方面全方位指导。依托辅导员工作室,邀请获评省级“优秀辅导员”的资深辅导员担任导师,聚焦学生思想引领、生涯规划指导、危机事件处置等核心能力进行 “传帮带”。通过组织开展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共建活动,既安排专任教师分享课程思政融入、数智化教学实践等经验,也邀请辅导员交流“党建+学风建设”“心理疏导技巧”等实务心得,通过跨岗位思想碰撞打破育人壁垒。同时建立“成长档案”跟踪机制,将沙龙分享成果、导师反馈意见转化为个性化提升方案,让“抱团成长”的氛围从形式化活动深化为常态化机制,推动专任教师与辅导员在育人实践中互学互鉴,共同筑牢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的人才根基。
(三)以“固本强基”的举措提升支部建设质效
建立“三会一课”质量提升机制,推行“业务难题党日议、项目攻坚党员带”工作法:每月开展“双高建设金点子”主题讨论,每季度组织“课程思政示范课”党员评比。学生党支部实施“红帆领航”计划,通过“党员1+N学业帮扶”“红色财经故事宣讲”等活动,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学风建设。完善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制度,建立“基础工作+特色创新+育人实效”的三维考核体系,推动支部建设从“规范化”向“优质化”跃升,为党建双创提供坚实基础。
(四)以“心系群众”的情怀助力学生成长成才
焦裕禄同志“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”的求实精神,指引我们要将科学求实的作风与为民服务的初心贯穿育人全程,我们将围绕“专业筑基、思政铸魂、就业托底”构建三维育人体系,把“心系群众”的情怀转化为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具体举措。在专业技能提升上,持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,加大真实项目实训比重,常态化开展“创新创业实训周”,推动校企共建实践平台,让学生在岗位场景中锤炼核心技能,夯实职业发展基础。
在思想价值引领上,坚持“德能并重德为先”,深化课程思政建设,深挖红旗渠精神、石板岩供销社“肩挑责任、使命必达”等红色资源,将实干作风、担当意识等内涵融入专业教学各环节,通过专题思政课、红色研学等活动强化价值引领,确保技能成长始终锚定正确方向。在就业帮扶保障上,直面市场压力主动作为,健全“全院全员促就业”制度,联动企业精准收集岗位需求;针对困难学生实施“一对一”指导,从简历优化、面试模拟到岗位对接全程跟进,用“不松劲、不懈怠”的担当打通就业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。过三者协同发力,既让学生练就“安身立命”的硬本领,又涵养“立身处世”的软实力,实现“培养一个、就业一个、服务一方”的育人目标。
四、薪火相传:让精神力量照亮前行之路
培训的结束,正是践行的开始。作为会计学院党总支书记,我将把此次培训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行动,以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境界和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担当,带领全院师生攻坚克难、干事创业,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会计学院的智慧和力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