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20日至25日,学院开展“弘扬红旗渠精神 汇聚干事创业新动能”专题培训班,本次培训旨在扎实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,落实学校深化“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”安排,全面提升处科级干部、党务干部的政治素养、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,切实培养信念坚定、作风优良、勤政务实、敢于担当、清正廉洁的优秀干部,主推学院各项事业稳步发展。培训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、专题报告与现场观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。通过深入学习红旗渠精神、扁担精神、焦裕禄精神、谷文昌精神,感受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。三种精神,是“干”的执着,是“实”的底色,是“公”的情怀,始终涌动着“实干”与“担当”的澎湃力量。
二级学院身处管理服务一线,是连接学校决策与师生需求的“神经末梢”,发展建设更需从三种精神中汲取力量,将各种精神的内核转化为立德树人、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,把“学”的收获转化为“干”的实效,在推动学校各项工作落地中汇聚干事创业的强劲动能。
一、读懂精神密码:在“干”与“学”中把握初心使命
红旗渠精神中,林县人民在杨贵书记带领下,用十年时间在悬崖峭壁上凿出“人工天河”,靠的是“一锤一钎一双手”的苦干实干,这种“不认命、不服输、敢担当”的劲头,恰是高校在专业建设、教学服务、科研攻关中最需要的精神钙质。扁担精神“一根扁担两头挑”的坚守,承载的是“勤俭办一切事业”的朴素智慧,提醒高校在发展中既要仰望星空搞创新,也要脚踏实地强根基。谷文昌同志“上战秃头山,下战飞沙滩”的执着,诠释了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的境界,为高校教师队伍涵养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的情怀提供了生动范本。
三种精神虽诞生于不同场景,却共同指向一个核心: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,干事的动力源于初心。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,更应在“学精神”与“干事业”的良性互动中,找准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新坐标。
二、锚定高校坐标:让精神力量转化为干事创业实效
以三种精神为镜,汇聚干事创业新能量,在具体工作中落细落实,以红旗渠的“攻坚志”破解发展难题。面对专业建设多元化交叉融合的新趋势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水区,学校体育建设的新阶段,像林县人民凿渠那样,敢于啃硬骨头。在专业群建设、专业建设、课程建设、实验实训室建设、招生、就业等工作中,发扬“自力更生、团结协作”的精神,打破认知壁垒,整合政、校、企资源。在人才引育中,引进顶尖人才,也培育本土骨干,让创新团队在协同攻关中成长。
以扁担精神的“务实劲”夯实育人根基。“扁担虽轻,挑的是责任”,借鉴“勤俭办社”的理念,将更多资源投向教学改革、实践育人基地建设,让教师像“挑扁担”那样,一头挑着知识传授,一头挑着价值引领。组织师生深入乡村振兴一线开展社会实践,用“接地气”的实干代替“坐而论道”的空谈。
以谷文昌的“为民心”校准价值航向。谷文昌说“群众需要什么,我们就干什么”,高校的“群众”是学生,是社会,是国家需求。将“心中有民”转化为具体行动,针对学生成长需求,完善“五育并举”培养体系。紧盯产业升级痛点,调整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,让科研成果更贴近企业一线需求的新动能,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支持,让学生的职业技能,真正服务于社会的需要。
三、凝聚行动合力:让“学精神”成为“干事业”的持久动力
精神的传承不在口号,而在日常工作的实践中。通过开设专题党课、组织实地研学、邀请模范人物进校园等方式,将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,让师生在沉浸式学习中感悟精神力量。建立“学用结合”的激励机制,把精神践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,让“愿干事、能干事、干成事”的人有舞台、受尊重。
作为基层教学工作者,我们既是精神的学习者,更应是精神的践行者。三种精神跨越时空,却都指向同一个核心:干事创业,既要敢干敢闯的勇气,也要务实为民的底色,更要功在长远的情怀。唯有将红旗渠的“闯劲”、扁担精神的“韧劲”、谷文昌精神的“干劲”,转化为日复一日的教学管理、专业建设、学校体育发展建设、深度校企合作、人才培养,把这些精神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在攻坚克难中显担当,在服务师生中强作风,才能让精神之花在校园绽放,让干事创业的能量在服务国家战略、区域产业发展、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凝聚成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