尊敬的各位领导、同志们:
大家好!我是全北学院学生管理科副科长孟琰峰。很荣幸能在此次专题培训班上发言。我发言的题目是《赓续精神血脉以青春之力托举育人使命》。当我们走过红飘带的蜿蜒曲线,登上“水长城”的壮阔堤坝,触摸青年洞的凿痕累累,走进桃花洞村的富民新路,在谷文昌纪念馆沉思、扁担精神纪念馆感悟,再到殷墟博物馆凝视甲骨青铜——每一步行走都是一次精神的淬炼,每一处观摩都在叩问自己:年轻干部该以怎样的姿态干事创业?总书记“红旗渠精神永远不会过时”的嘱托,高玉峰书记“为什么来、学什么、怎么干”的发问,在这些实景中,我有了最生动的答案。在此,我衷心感谢学院党委与培训中心的精心安排,让我们在沉浸式学习中找准方向、积蓄力量,这不仅是精神的富矿,更是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“方法论”。
一、以“扎根”之姿锚定方向,做信念如磐的“筑渠人”
走红飘带时,我读懂了林县青年“一锤一钎”的坚守:信念不是口号,是把根扎进群众需求的泥土里。殷墟甲骨上“教,上所施下所效也”的刻辞,启示我们育人者必先正己。作为年轻干部,要像谷文昌扎根东山那样,把岗位当“责任田”,在新校区建设与“双高”创建中,既抬头看“渠线”——锚定“为党育新人”的目标;又低头踩“实地”——摸清学生成长的痛点。规划学生发展路径时,多到宿舍、课堂“蹲点”,像当年勘测渠道路线那样精准;推进“三全育人”时,聚焦“立德树人”靶心,把甲骨文中“正德厚生”的理念,转化为“学生需要什么就攻坚什么”的具体思路。
二、以“攻坚”之勇破解难题,做敢啃硬骨的“凿洞者”
站在青年洞前,突击队腰系绳索凿绝壁的场景,让我明白:年轻干部的“成长礼”,从来都是在“啃硬骨”中完成的。当前学生管理的“硬骨头”不少:学风建设中“被动学习”的瓶颈、心理健康教育中“主动求助少”的难点、00后学生“个性化需求多”的挑战,恰如当年横亘在林县人面前的悬崖。我们要学青年洞突击队“逢山凿洞”的闯劲,把“问题清单”当“作战图”:面对学风瓶颈,像治理风沙那样“反复抓、抓反复”,建学风督导“网格化”机制;面对心理难点,借鉴“扁担精神”里的耐心,搞“一对一”访谈、“小而精”的团体辅导;面对个性化需求,从殷墟“因材施教”的智慧中找灵感,推出“菜单式”服务。
三、以“协作”之力凝聚合力,做善搭桥梁的“联渠者”
桃花洞村的致富路告诉我们:单打独斗走不远,抱团协作才能成大事。红旗渠修建中“万人协作不分家”的场景,与殷墟“多元一体”的文明格局,都在印证“团结是最大的战斗力”。学生管理涉及方方面面,年轻干部要当好“黏合剂”:联动辅导员建立“家校社”协同机制,像当年修渠时“干部群众一条心”那样;联合专业教师搞“技能+素养”双提升,打破“管理”与“教学”的壁垒;发动学生骨干组建“自治先锋队”,让学生从“被管理”变“共参与”。就像扁担精神里“肩挑两头”的智慧,我们既要对接上级要求,又要联通学生需求,在协作中把“各条线”拧成“一股绳”,让育人闭环更紧实。
同志们,年轻干部的成长,从无捷径可走。红旗渠的锤声告诉我们:路是脚踩出来的;谷文昌的脚印启示我们:事是实打实干出来的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,我们要把红飘带的红色基因、殷墟的文明智慧、扁担精神的朴实担当,都化作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的行动——在“建新校、创双高”的征程中,以“扎根”之姿定方向,以“攻坚”之勇破难题,以“协作”之力聚合力,让青春在托举育人使命中绽放光彩,浇灌出“为党育新人”的丰硕果实!
谢谢大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