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贺兴文正在制作麦秆画。(资料图)
3月21日,走进位于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的贺兴文工作展览室,里面挂满了贺兴文创作的麦秆画,尤其以二十四孝图、耕耘图系列最为夺目。
“这个系列我花了很长时间完成。你看这耕耘图,象征着祖国的强大与进步……”贺兴文眼中闪烁着激动与自豪,从他的话语中,能感受到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。
今年65岁的贺兴文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、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蒲城麦秆画代表性传承人,从事麦秆画创作40余年。为了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,他奔波于国内各大艺术高校进修美术理论和实践,丰富艺术审美,以期在艺术上有所突破。
“麦秆画在我们家已传承了七代,从小耳濡目染,十几岁时我就跟着家里人学习制作,高中一毕业就投身其中。”贺兴文颇为得意地指着一幅百鸟朝凤图道:“你看,群鸟展翅环绕,松针错落成趣。整幅作品在麦秆原色与烫色工艺的交织中,呈现出丝绸般的质感与强烈的立体层次。这种‘天工+巧匠’的艺术境界,正是传统工艺美学的现代诠释。”
在长期的实践与思考中,贺兴文从地域民俗文化中汲取艺术灵感,综合运用国画、剪纸、浮雕等艺术手法,将麦秆画的表现形式从“磨漆画”拓展到“瓷瓶画”,拓展了更多表现场域。从镜框画、牌匾、屏风到立体浮雕作品,麦秆画样式增多,内容涉及人物、山水、飞禽走兽、关中民俗等,形成独具关中特色的麦秆画工艺。
“麦秆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,爱它就要传承它,将文化遗产发扬光大,代代流传。”贺兴文深情地说。
2019年5月,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聘请贺兴文为人文艺术学院院长,在学院开设专业课程并编纂高等职业教育麦秆画专业教材,还成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“贺兴文大师工作室”,将精湛的麦秆画技艺带入大学校园,引导大学生品味和感知中华传统技艺,亲近非遗文化,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。
“通过与高校合作,搭建实践基地,创作麦秆画文创产品,并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产品推广,扩大麦秆画的影响力,吸引年轻群体加入麦秆画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工作。”贺兴文说,“今年在教学中,我开始引导学生运用AI技术设计工艺美术作品,希望为传统技艺赋予更鲜活的时代生命力。”
为推动行业发展,贺兴文牵头编写《陕西省麦秆画制作流程标准》等职业技能教育的课件及活页教材,编辑出版《陕西省传统工艺振兴发展报告》,构建起非遗传承的理论框架。如今,在AI技术的助力下,他正带领学生探索“传统工艺+数字设计”的创新路径——通过智能算法优化构图设计,利用数字建模拓展创作维度,让千年麦秆在数据洪流中焕发新生。
坚守工匠精神,传承传统文化。如今,贺兴文教授学生、研磨技艺,以乐观向上的态度不断进取,在麦秆画传承与创新之路上坚定前行。
源文件:咸阳日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