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,学校党委组织处科级干部赴红旗渠、兰考开展干部培训。通过开班式上的专家报告、太行山红旗渠的现场教学,我深刻感受到这一精神跨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,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、浸润了心灵情感、提升了思想觉悟、明确了奋斗方向、明哳了工作路径。作为高职院校教务处处长,如何将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的红旗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管理实践,如何学习谷文昌同志“四有”干部的崇高品格,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,是我本次学习的主要收获和体会。
一、红旗渠精神的核心要义
“自力更生”是红旗渠精神的基石。当时林县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,缺资金、缺设备、缺技术,面对“十年九旱、水贵如油”的困境,林县人民没有等靠要,而是靠双手凿山开渠,用钢钎、铁锤在悬崖上凿出“青年洞”;群众自带工具、粮食参与修渠,甚至把家里的门板、寿材捐出来当建材。这种“不等、不靠、不伸手”的骨气,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体现。
“艰苦创业”是红旗渠精神的脊梁。修渠十年间,林县人民始终在“苦”中寻出路、在“难”中求突破:寒冬腊月里,建设者跳进结冰的渠水清理淤泥,手脚冻得青紫却没人退缩;没有大型机械,就用“土办法”—靠麻绳拴着身子在悬崖上凿岩,用木轱辘车运送石料;粮食不够吃,就以野菜、红薯充饥,却坚持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。更令人动容的是,为节省资金,建设者自主研发“空心坝”设计,既解决洪水排泄难题,又减少石料消耗;技术员用算盘计算渠道路线,误差控制在厘米以内。这种“不畏艰难、敢闯敢试”的韧劲,让“不可能”变成了“可能”。
“团结协作”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。修渠过程中,林县打破乡镇界限,30多个公社、500多个大队协同作战,10万建设者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。技术员与农民同吃同住,手把手教凿岩、灌浆技术;妇女队扛起铁锹参与劳动,老人孩子为工地送水送饭。这种“一盘棋”思想,创造了“万人一条心,敢叫山河变”的奇迹,也印证了“团结就是力量”的深刻真理。
“无私奉献”是红旗渠精神的底色。10年修渠期间,81位建设者牺牲在工地,其中有年仅23岁的技术员吴祖太,为勘察渠道不幸坠崖;有村干部郭秋英,丈夫牺牲后仍坚持带领群众修渠。他们用生命诠释了“为人民谋幸福”的初心,也让红旗渠精神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标杆。
二、红旗渠精神的当代价值
随着数字经济、服务经济的高速发展,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技术重塑了众多的产业、行业和企业形态,高职教育面临着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衔接不紧密、教学改革攻坚难度大、结构化师生队伍凝聚力待提升等挑战。红旗渠精神中蕴含的奋斗意志、协作理念与奉献精神,恰好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重要指引,具有鲜明的当代价值。
从人才培养角度看,红旗渠精神是培育“工匠精神”的生动教材。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,而“艰苦创业、精益求精”的精神,与工匠精神中“专注执着、追求卓越”的内涵高度契合。当前部分学生存在“怕吃苦、缺韧劲”的问题,通过将红旗渠精神融入思政课程与专业教学,比如在实训课中讲述建设者“一锤一钎凿精品”的故事,能引导学生树立“干一行、爱一行、精一行”的职业信念,解决“技能过硬但意志薄弱”的培养痛点。
从产教融合角度看,红旗渠精神是推动校企协同的“粘合剂”。高职教育发展离不开企业参与,但部分校企合作存在“表面化、短期化”问题。红旗渠建设中“上下同心、协同攻坚”的经验启示我们:要打破校企“融合互通、共建共享”的制度壁垒,建立“规划共谋、资源共享、利益共享、责任共担”的协作机制。例如,面对区域产业升级需求,可借鉴“修渠时干部群众一起干”的思路,推动教师深入企业参与技术攻关,邀请企业师傅走进课堂共同开发课程,让产教融合从“形式合作”转向“有效合作”,借助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、市域产教联合体解决“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”的难题。
从队伍建设角度看,红旗渠精神是凝聚师生力量的“向心力”。教务处作为教学管理核心部门,常面临课程改革、考试管理、质量监控等繁重任务,需要一支有担当、能吃苦的团队。红旗渠建设者“不怕困难、连续作战”的精神,能激励教务人员主动破解工作难题—比如在推进“岗课赛证”融合时,面对标准制定难、资源整合难等问题,以“逢山开路、遇水架桥”的韧劲,最终形成符合高职特色的实施方案;同时,通过组织师生参与“学习红旗渠精神”实践活动,能增强队伍的凝聚力与战斗力,营造“心齐、气顺、劲足”的工作氛围。
学习红旗渠精神,关键在于“学思用贯通”,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践行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的理念。随着新一轮双高建设的开展,教育部启动了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能力评估,我们陕财的职业教育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。作为教务处处长,我深刻认识到,必须将精神力量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行动,要像红旗渠建设者面对缺水困境主动找路一样,在专业建设、课程改革、队伍培养、校企合作这些事上多动脑筋,坚决杜绝闭门造车的决策方式。要切实传承扁担精神,深入教学一线开展调研,主动走进课堂、走访教研室,切实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现实困难,广泛听取学生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建议,让师生诉求更快得到解决,让红旗渠精神在陕财校园落地生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