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水长城、走扁担路,兰考焦桐下驻足,仿佛置身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、携手那群劈山引水的建设英雄、比肩治沙躬耕的裕禄书记,是一次思想和身体的双重洗礼,更是一次“补钙壮骨”“加油赋能”的重要历练,此次培训有感有悟更是收获满满。主要体会有以下三点:
一、回头看,在红旗渠畔感悟“一股绳”的精神内核
目前,学院正朝着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稳步迈进,组织部门承担着选贤任能的重要职责。培训中,我反复在思考一个问题,那就是如何将红旗渠建设者们“不计得失、敢为人先”的闯劲融入我们的干部选拔培养管理全过程,在红旗渠纪念馆里我找到了答案。
纪念馆里那幅《千军万马战太行》的油画,让我驻足良久。修建红旗渠时,林县80%的人口参与其中,没有机械就靠人拉肩扛,没有图纸就共同琢磨,这种“拧成一股绳”的合力,比钢钎更能穿透坚硬的岩壁。我体会,选拔干部看学历、看职称、看经历是十分必要的,而干部的实践实绩也是我们一定要同时更加注重的,有时候那些所谓“高知理论、洋专家”未必管用,要善于发现那些默默耕耘、能解决实际问题的“实干家”,将那些具有“团结协作”、“迎难而上”特质的干部放到关键岗位。同时,要让肯吃苦、能奉献、有实绩的干部得褒奖、受重用,鲜明树立起重实干、重实绩的用人导向,力求打造一支坚强的干部队伍为学院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。
二、驻足想,在焦桐树下淬炼“我先上”的求实担当
焦裕禄面对兰考“三害”,从不是“坐着指挥”,而是“站着带头”。风沙最大时,他带头去查风口、探流沙;暴雨倾盆时,他带头蹚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灾情;病痛难忍时,他用硬物顶住肝部仍带头在工地劳动。这份“跟我上”而非“你们上”的担当姿态,我认为,在许多年后的今天,在我院发展的当前,仍然是我们每一名处以上干部要深切体悟的必修课。
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,怎样去践行这份“我先上”的求实担当精神带头冲锋呢?我理解,关键要在“带头”二字上见真章、下实功。要带头深入一线,组织工作不能只满足于发文件、开会议、听汇报,必须跳出“办公室思维”,把身子沉下去,要像焦裕禄那样真正深入基层一线,像焦裕禄那样与群众“坐在一条板凳上”交心,多到师生中间去听真话、看真相。更要带头正作风,选人用人上,始终坚守“德才兼备、以德为先”的底线;服务师生上,哪怕琐事再多、头绪再杂,也保持“一张笑脸迎进门、一颗真心办实事”的热忱,使得组织部门真正成为连接党委与基层党组织、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的坚实“连心桥”,既传递组织温度,也反馈一线实情,真正发挥好上传下达、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作用,让“我先上”的担当成为组工干部最鲜明的底色。
三、朝前走,在发展路上思谋“接地气”的点子办法
红旗渠蜿蜒的700多个弯道,是建设者们用脚步丈量太行山脉后绘就的“活地图”;焦裕禄发明的“贴膏药扎针”法,是扎根盐碱地观察百株麦苗后得出的“土方子”。这种“从泥土里找答案”的智慧,本质上是“实践出真知”的生动诠释,更是我们应该找准的破解难题的钥匙。
当前学院正处于“建新校”“创双高”的关键期,组织部门既要当好政策执行的“守门员”,更要成为破解难题的“施工队”,尤其需要把这种“接地气”的智慧转化为具体行动。比如,在干部配备上,不以“学历高低”“资历深浅”划框框,而要像红旗渠建设者选“凿石能手”“攀崖巧匠”那样,根据不同岗位的实际需求,精准选拔具有相应专业能力、治理能力和闯劲韧劲的干部;在基层党建方面,鼓励各基层党组织从自身实际出发,探索“一院一品牌”“一支部一特色”,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,以务实管用的组织工作体系为学院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
山再高,往上攀,总能登顶;路再长,走下去,总能到达。红旗渠、兰考之行虽告一段落,但接受精神洗礼的新阶段新目标新征程才刚刚开始,站在“十五五”规划启幕与新“双高”建设攻坚的交汇点,作为组工人,当以“一股绳”的韧劲、“我先上”的担当和“接地气”的作风,全力推动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,努力交出“走在前、做示范”的新答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