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深化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理解,将课堂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,2025年9月30日,我校国际教育学院组织十余名泰国留学生,前往被誉为“关中民俗第一村”的礼泉县袁家村,开展了一场以“感知中国乡村,读懂乡村振兴”为主题的校外研学活动。本学期,留学生们正在学习《中国新农村》课程,此次袁家村之行正是一堂行走的、生动的“实践课”。
“村史馆里的第一课”:从亲历者口中听变迁
清晨,留学生们步入承载着袁家村记忆的村史馆,袁家村村干部王骥驰亲自带领讲解,他用质朴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,将袁家村几十年的奋斗历程娓娓道来。“大家请看这张照片,这是我们村以前的样子,‘耕地无牛、点灯没油’是当时的真实写照。”村干部的开场白瞬间吸引了所有留学生的注意力。他结合展陈的实物,详细讲述了村党支部如何带领村民,从拉土、造田开始,一步步发展乡镇企业,再到后来抓住机遇转型乡村旅游,最终形成如今“党建引领、集体经济、股份合作、共同富裕”的“袁家村模式”。留学生们对袁家村坚持“党建引领、集体经济”的发展模式表现出浓厚兴趣,纷纷提问记录,试图解开这个中国普通村庄实现华丽转身的“密码”。

“在课本上读到‘乡村振兴’时,概念是抽象的。但今天在袁家村,我亲眼看到了它具体的样子。这里的规划、管理和村民的活力,让我非常震撼。”一位泰国留学生这样分享他的初印象。
沉浸式体验:舌尖上的文化与指尖上的传承
步入袁家村青砖灰瓦、人流如织的民俗街,留学生们瞬间被浓厚的关中文化氛围所吸引。在美食街上,他们不仅品尝了地道的陕西特色小吃,更深入了解了袁家村“一店一品、绝不重复”的特色经营模式,对其中蕴含的商业智慧赞叹不已。
随后,在手工作坊区,留学生们开启了一段深度的关中民俗文化观察之旅。他们循着醇厚的醋香走进醋坊,仔细观察古法酿醋的每一道工序,对那排列整齐的醋缸和年代久远的发酵工艺表现出浓厚兴趣;在油坊,传统榨油工具富有节奏的撞击声与浓郁的油香交织在一起,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了传统技艺的力量;步入布坊,色彩斑斓的土布织物与复杂的纺织器械更是成为了他们关注的焦点,纷纷用镜头记录下这些珍贵的画面,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所蕴含的智慧与匠心精神。整个作坊区洋溢着热烈的交流气氛,将本次研学活动推向了高潮。

思想碰撞:袁家村经验的国际回响
本次研学活动的核心环节是“袁家村模式与泰国乡村发展比较”专题研讨会。留学生们分成小组,结合所见所闻,热烈讨论袁家村成功经验的核心要素。大家一致认为,袁家村在保留传统文化根基的同时,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以乡村旅游为引擎、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路径,其关于社区凝聚力、品牌打造和品质管控的经验,对泰国乡村的发展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。
带队教师李杰表示:“我们组织这次活动,就是希望留学生们能跳出书本,用脚步丈量中国乡村的沃土。袁家村作为一个成功样本,为他们理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。这种跨文化的比较与思考,对于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至关重要。”
夕阳西下,研学活动在满满的收获中圆满结束。返程途中,留学生们依然兴致勃勃地交流着一天的见闻与思考。此次袁家村之行,不仅是一堂深刻的中国国情教育课,更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交流。它让泰国留学生们在真实的中国大地上,读懂了“乡村振兴”的生动故事,也为促进中泰友好播下了新的种子。